疫情期间,要让自己的健康码保持“绿码”才是王道。在疫情发生时,为快速将可能存在风险的人群纳入管控,阻止疫情蔓延和外溢,各地疫情防控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,对与新冠阳性个案有同时空的人员赋黄码,以督促这部分涉疫风险人员暂停或减少社会活动、避免进入公共场所,主动开展核酸检测,降低潜在感染者的社区传播风险,为疫情处置赢得时间。
10月初,全国多地多点散发、局部区域爆发新冠疫情,短短半个月,珠海接连发生多起外地输入的新冠疫情。这段时间内不少市民被赋黄码,有人的码还黄了两次、三次,很多市民表示有疑问,想知道怎么回事。
今天,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好好普及一下黄码的知识。
一、赋黄码的名单如何产生?
在发生本土疫情时,疾控部门第一时间开展流调,并根据流调结果对阳性个案行程轨迹相关区域划为重点防控区域。公安、疾控等部门联合开展疫情风险研判和大数据分析,对曾与阳性个案同一时间内在重点防控区域内有过相同行程轨迹、具有感染病毒风险的市民,赋予粤康码“黄码”。
场景重现:
阳性个案A某,发病前两天在某商场的餐厅内进餐,全程未戴口罩,后又在商场内逛街、在广场观看表演,期间均没有正确佩戴口罩。这种情况疫情传播风险很高,与A,某近距离接触或在通风不良密闭空间内共处的人员会判为密接,而同一时间段内在餐厅和商场活动的人员,即视为同时空的人员,会判定为重点人员并赋黄码,以督促落实健康管理和核酸检测。
二、赋黄码的名单如何产生?
经过公安疾控联合流调队对重点场所的详细调查,收集该重点场所的同时间场所扫码信息、来访登记信息、监控视频信息、门禁打卡信息、消费记录信息以及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同时空移动电话数据等,通过这些信息综合研判得出风险人员名单进行赋黄码。同时,防疫人员还会根据不同暴露地点、暴露时长将风险人员名单分类,提出不同的防疫要求,并发送短信通知黄码人员。
三、码黄了,怎么办?
别着急、别慌张,按下面的指引一步步来:
· 1 立即向居住所在地社区报告,配合社区排查管理。
· 2 按短信要求落实居家健康监测,不外出或非必要不外出。确需上班的市民要严格落实“两点一线”,外出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,规范佩戴口罩,不聚集不聚餐。
· 3 按短信要求完成核酸检测。根据风险的高低,黄码人员实施不同的核酸检测措施。根据不同的风险,可分为3天3检、3天2检(第1、3天)或5天3检(第1、3、5天),黄码人员需按要求落实核酸检测。
四、为什么做了核酸健康码绿了,过两天又黄了?
如黄码人员被要求3天2检或5天3检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若第1次检测结果为阴性,健康码只是暂时转为“绿码”,第三天、第五天凌晨又将再次转为“黄码”,需按要求进行第2次和第3次检测。按要求两次或三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,健康码才正式转为“绿码”。
五、哪种情况可能被错误赋码?
1. 绑定本人身份证的手机号被他人使用,使用手机的人为同时空风险人员,而赋码必须使用身份证号才能关联粤康码,导致错误赋码。建议市民尽量不要将绑定本人身份证的手机号交他人使用。
2. 市民因已停止使用的电话号码为同时空信息数据,被错误赋码。市民停止使用某号码,但是长期未去运营商注销绑定的身份证,而别人使用这个电话号码出现在涉疫场所,市民本人被错误赋码。建议本人长期不用的手机号要及时去三大运营商营业厅注销。
涨知识,还有一种特殊的“黄码”!
这种黄码叫“超前赋码”。主要针对暴露风险高、名单信息精准的风险人员进行赋黄码。一般赋码三天三检或三天两检,在三天内一直为黄码,只有按要求完成核酸检测次数,且均为阴性才转为绿码。
哪种情形才会被“超前赋码”?
我们来个场景重现:如某阳性个案为学童,已发病并有明显症状,随父母去超市,该儿童在超市内活动且未正确佩戴口罩,当天采样检测为阳性,其在超市内的疫情传播风险很高。针对这种情况,防疫工作人员会提取与该儿童同时间段进入超市扫场所码、支付码等信息,获取精准名单进行“超前赋码”。持续三天的黄码将管住这些高风险人员,促使其暂停社会活动、不进入公共场所,并按要求核酸检测,确保风险解除后再转绿码。
亲们,以上“黄码”知识,是否都get到了?
一句话,“赋了黄码不要急,配合社区做核酸”。疫情防控、人人有责,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,只有人人遵守防疫规定,自觉落实防疫措施,才能共筑珠海的疫情防控长城,守住这来之不易防控成果!
(资料来源:珠海疾控微信公众号)